文字加油站:哲學與其說是一門學問,不如說是生活的「態度」。
- 教育的目標是“自立”
-不要懼怕他人的眼光、不必在意他人的評價,也毋需尋求他人的認同,只要選擇自認為最好的那條路。
- 所謂的教育並不是“介入”,而是朝向自立發展的“協助”。
-要理解人性,並不是透過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只能藉由與他人互動、實際進入人際關係中才能學習得到,
-首先你要對孩子抱持著“尊敬”的想法。在角色上,由站在“教導的一方”去尊敬“受教導的一方”。“所謂的尊敬,就是如實看待個人,是一種可以了解他人的存在是獨一無二的一種能力。”“所謂的尊敬,就是對他人可以如實成長發展成他自己的模樣的一種用心關照。”因為所謂的尊敬,也就是“鼓勵”(賦予勇氣)的原點。
-不要將自己的價值觀強行加諸在他人身上,“他自己”就是對方這個人的價值所在,更進一步協助對方成長與發展,這才是所謂的尊敬。試圖操控他人、糾正他人的態度,一點也沒有尊敬的意思。
教書的生涯讓我常常需要反思,尤其每日還得三省吾身,看看自己是否說錯了什麼,做錯了什麼。17歲的孩子,處於基本上懂事,但還在建立自我價值觀的階段。而老師最容易犯的錯,就是說教、講大道理和強硬灌輸價值觀。無可否認,身為華文老師,我是免不了講大道理的時候。可我時刻警惕自己,小時候不喜歡的大人樣子,我可千萬不能犯,以免一不小心就變了“醜陋且討厭的大人。”我喜歡在課堂上分享我自己的故事或經歷,希望和同學們一起探討,生活或生命該是什麼樣子的?有時候同學們很認同,有時候會與我爭辯,也趁機教訓我一番。我從不介意學生與我爭辯,那是一個學習的好時光,也是我們培養和訓練思維的機會。我希望我不要不小心變成那個只有一個立場、倚老賣老、原地踏步的老師啊!!!
-脫離對自己的執著、對他人付出關心。只要順著這個方針前進,自然可以抵達“社會意識”的層面。
-所謂的同理心,是一種陪伴他人的手段與態度。
其實看到所謂的“社會意識”時,我內心是有點抗拒的。我不擅長交朋友,交際更不用說了。可以的話,我寧願只躲在舒適的朋友圈裡。我覺得自己非常自我,只關心自己的事、情緒,做自己喜歡的事,對別人的事情或生活沒興趣。當然,你若主動找我傾訴,我會洗耳恭聽,但要我主動去慰問,那有點難。換句話說,我就是活得太冷漠吧?
有時候覺得自己那樣非常不好。可能太專注自我了,很容易不開心,小事就會被自己無限放大,陷在情緒裡無法自拔。也許,該適時培養點“社會意識”,多關心身邊的人,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也趁機幫助人家。
-我們並不是受過去發生的事情而支配,是藉由“如何定義”那些事來決定自己的人生。
-“人,無論何時都能決定自我。”
-所謂的改變自己,同時也意味著要放棄“眼前的自己”,做個了斷。否定“眼前的自己”,並且為了不讓他再度出現,要將他埋入墳墓裡。必須做到那種地步,才會重生蛻變成“嶄新的自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