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邁向30歲的心靈物語:不要小看你自己,“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全宇宙都會集合力量來幫助你”。
        今天真的勤得自己都不相信,我已經呆在資料室超過12個小時。今早是8點15分到的,而此刻已是晚上9點咯。半小時前完成今天的進度,堅持了一整天,終於完成了兩千字的目標。今天是值得記錄的一天,因為意志力那麼的堅定的時候可遇不可求,尤其是過了7點後感覺真的有點累。最後決定把日記也寫一寫再回宿舍,回去估計是會累得沒力氣再打開電腦了,乾脆把電腦充電器也留在資料室好了,那明天一大早肯定過來報到。週五有導師的課呢,預定要交的部份還沒完成,導師佈置下的作業也還沒動手,時間緊得很,可這次竟出奇地沒有恐慌,我想是因為每天都有努力完成進度吧!嗯,寫論文的過程中我真的發現自己的能力有限,唯有抓住堅持和勤奮這兩樣法寶,告訴自己或許我如何也成不了大器,但起碼我有走完全程。

        今天早上五點就自然醒了,眼看有太陽就放衣服去洗衣機,然後扎起馬尾下樓去跑步。跑完步、曬了衣服、洗好澡,覺得肚子特别餓,給自己煮了份泡菜義大利面,吃完洗了碗,收拾東西再到資料室,看看時間也不過才8點15份。啊,早晨的時間真的很好用!如果每天都可以堅持運動再到資料室,精神應該就會像今天這麼好。
        早上吃了份泡菜義大利面,中午來到十二點才開始感覺到餓。不想吃肉,跑去以前常去的那家素食餐廳,沒想到竟然換了老闆!牆上的菜單好不吸引,本還想不吃了,但看到蠔油雙菇飯,就點了一份來試試。沒想到竟然很好吃!蠔油雙菇的味道真香,沒有太鹹,還吃得出菇的味道。看似很大一盤,沒想到我還是把它一口氣吃光了。估計這樣的食量,被男生看到會嚇跑吧!
        忘了帶咖啡出來沖泡,想起有一杯免費咖啡可以兌換,就去了我最愛的Emmett。可能去得較早,人沒有很多,一直覺得週末的咖啡館人會很多,一直都沒敢過來,下次集中不到精神也可以過來呢。可惜外帶的咖啡紙杯好醜呢,沒有拍照,但拿鐵味道超好,邊喝邊看論文資料有種幸福的感覺。

9點15份,收拾東西回宿舍,不知道還有力氣去跳繩嗎?
今日進度:2126字
遊覽復旦網站看到導師的訪問文章,特摘錄下來:

王水照教授的办公室没有舒适的沙发座椅,没有先进的电子设备配置,入眼可见皆是各类大部头著作、学术文献、报刊,层层叠叠几乎堆满了整间屋子。先生年近八十依然精神矍铄,言辞低调、条理清晰,笑声爽朗、温和亲近,言谈间旁征博引皆是信手拈来。

澹泊真实闲雅内敛

王水照教授是当代宋代文学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者之一,所获学术荣誉颇丰。谈起新近获得的上海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学术贡献奖,他笑说:“圈子里这个奖有个说法叫‘老人奖’,自己领奖,同时要给后辈颁新人奖,寓意学术传承。‘奖励’二字,‘奖’的目的在于‘励’,所以这奖项我更看重的是对年轻人的激励作用。”而谈起该奖对他个人的意义,他直言“年纪大了,这个奖容易使我回忆起一生的学术道路,做出了哪些成绩,以及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

王教授最感恩的是三个单位:首先是给了他学术启蒙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其次是正式让他走上学术道路、工作了18 年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文学研究所,第三是复旦大学,是他完成主要学术成就的地方。王教授特地提到,自从1978 年调来复旦工作,他在这里感受到了深深的包容气息,在学术研究上很少受到隔阂,一路走来都较为顺遂,反复强调“复旦对我不薄”。

谈及自己与中文系的不解之缘,王教授回忆道,高中时期他的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填志愿时选择了北大中文系。当年的北大中文系正值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录取难度奇高,全上海市一千人报考,才录取了十个,他是其中之一。北大中文系向他展开了一个寂静而广博的学术世界,彼时的燕京校园名师荟萃,才子云集,他见识到许多大师的风采,直到今天回忆起那些恩师、前辈的言谈举止依然是历历在目。

印象最深刻的是1957 年,范文澜先生到北大做讲座,当时大二的王水照听范先生说了一句话:“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后经考证此话出自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先生),给了他深深的触动,在大半生的学术生涯中时刻以此砥砺自己。

讲座中范文澜先生还提到做学问要受得起“二冷”,要甘心“坐冷板凳,吃冷猪肉”。就是在唯利务实的体制下,即使得到外界的评价是很冷淡的,也要用心苦读、潜心治学,不制造学术泡沫,不生产学术垃圾。那一场讲座,那一番话,王教授一直记到了今天。

而王教授与宋代文学的不期而遇,也要追溯到他的大学时代。当时北大55 级学生自己动手编写文学史,王先生被指派为宋元文学小组的负责人。他与同学们投入诸多心血编写这套“红皮”《中国文学史》的经历,给了他最初的学术训练,也大致奠定了他今后的治学方向。或许是缘分或许是注定,从此宋代文学与“王水照”的名字就联系到了一起。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谈起苏东坡,王教授总是神采飞扬,枕籍今古,征举咏歌。他说苏东坡从海南归来作《自题金山画像》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是苏东坡的贬谪之地,他却自嘲为建功立业之地。“他对人生的了悟,无论面对顺境逆境的心态,给我启发很大,人生面对困境的时候不能失去信心”。“苏东坡还让我知道一个人的才能能发挥到怎样的极致,诗人、散文家、词家、画家、书法家、美食家等等,每个领域都是佼佼者,这是其他文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另外,“散文的问题一直是我比较关心的,我在文学所工作时得到契机编写《宋代散文选注》,这本书定位为通俗普及读物,但我没有因此就马马虎虎对待,当时把文学所有关散文的选本、著作等基本都读过了,每个礼拜都抱一捧书回去研究”,但是由于散文尤其是南宋散文的发展脉络连线不清晰,各方说法不一,王教授决定对中国文章学做一点系统的梳理、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主编的十卷本《历代文话》于2007 年出版,目的是希望带动“中国文章学”这个学科的建立。他坦言“目前普遍对散文的特点把握不清”,但好在现在学术界对文章学的研究已颇有起色,王教授今天依然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在复旦已经召开过两次中国古代文章学研讨会,并计划以后每两年召开一次。

在经济快速膨胀发展的今天,学生求学的心思日益浮躁,能潜心于学术的人少了。但难得的是,王教授从没有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和中文系的未来丧失信心。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和其内含的生命力是打不倒的,只要中国民族存在,它就会每时每刻影响每一个人。另外还要相信这些传统文化是有自控、自我调节能力的,当这个社会的文化离传统道路太远的话,它会自己做出调整反弹”。“中国这么大,喜欢古代文学的这个群体基数依然很大,其中也不乏优秀人才,他们依然能引领文化的薪火相传。”

王教授收学生的第一条标准便是敬畏学术、敬畏文学传统。他强调读书人不能仅仅把学术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要将之内化成为一种“志业”。正是这种“志业”,成为了先生一生的坚持。

“我这一路走来,不能说是阳光一片,但也不算是风雨人生,应该说还是较为平稳的。”王教授这样总结:“现在我越发觉得,待人、接物、处事都应该有平常的心态。如今虽然工作效率不如以前了,但是每年还依然能写一点文章做一点研究。”为了防止年岁日长思想僵化、和时代脱节,他每周都要到学校给博士生、博士后上讨论课,指导学生做研究。

倾一生心力做学问是寂寞的,却也是踏实的。王水照教授的文字和著作早已为其做了最好的注解。他安坐在书斋一隅,恰是一种厚实的力量,一束并不刺眼的光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waiangel 的頭像
    kawaiangel

    生活的事

    kawai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