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得第一個元宵燈會是在上海看的,當時看見整條街挂滿各式各樣的花燈,十分漂亮!除此之外,還有人提燈籠、猜燈謎等各種遊戲……十分有趣。那種慶祝元宵節的方式,好像我們馬來西亞過中秋的時候。
前門大街是根據清末民初的建築風貌重新改造的一條“商業步行街”。“這條明清時期形成的前門大街早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就被全部焚毀了,為老北京人所熟悉的前門大街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並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鼎盛。”除了有仿古的建築,多了幾分古色古香的感覺以外,我和少爺倒覺得,這條街跟王府井大同小異。 今年是在北京前門大街欣賞的元宵燈會。
不過,前門大街除了“很商業化”以外,還是有不少傳統老字號的店面。比如賣北京傳統小吃、賣傳統手工藝品的。來這裡走走,還是可以窺探一些老北京的特色。我覺得,傳統特色正是一個民族文化最珍貴的地方,應該多加保留。
當時我正擡頭看這三個字——大柵欄,心想:是什麽來歷呢?少爺就告訴我,這地方也是當時京城很重要的一個地方。有多重要?那就得查查咯。以前老北京人有一句順口溜:“東四西單鼓樓前,王府井前門大柵欄”,這應該足以道出這幾個地方在京城的重要地位。上中國文化網一查,才知道:
大柵欄街原稱廊房四條,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這條街的由來,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當時,北京有“宵禁”,爲了防止盜賊隱藏在大街小巷之内,由朝遷批准,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柵欄。據清代《欽定令典事例》中記載,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柵欄440座,乾隆18年批准的内城柵欄1919座,皇城内欄196座。大柵欄原是廊房四條,因爲這條胡同的柵欄製作出色,保留長久,而且又大一些而逐漸成爲這條街的名稱。大柵欄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明朝永樂18年(1420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每次旅行或四處走走,最高興莫過於既豐富了眼睛又增加了知識。走著走著天色慢慢地變暗,誰知此時天空竟然下起了雪,雪花紛紛飄落。少爺說:你看,元宵節下雪,多浪漫啊……
這是拍的照片可以隱約看見雪花,而此刻,人潮也漸漸多了起來,形成“水洩不通、人山人海”的場面。
下雪啦,下雪啦~
人真的好多好多啊~
立起三角架來拍張照片吧!
看到這些景色和熱鬧的人群,腦裏突然浮現歐陽修的詞:“去年元月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哈,不過這首詞的下句意境不好,要把它抹去擦掉,呵呵。
這次賞花燈,讓我長了很多知識。不知道是不是我孤陋寡聞,我記得我們馬來西亞的元宵節是沒有燈會的,我們只流行未婚男女去“丟柑求姻緣”,或者只聽説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而這次元宵,我聽到了很多新的詞語,其中有“上元節”、“做元宵”、“閙元宵”、“燈節”之類的。後來查詞典才知道了其中的含義。元宵:1)農曆正月十五夜晚。因爲這一天叫上元節,所以晚上叫元宵。2)用糯米粉等做成的球形食品,有餡,多煮著吃。是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原來“做元宵”就是類似“做湯圓”啊,呵呵。再上網查,原來“元宵”和“湯圓”還是有點不同的,不過一時半刻也很難説清,只知道,南方人一般稱作“湯圓”,北方人才叫做“元宵”。好像之中的差別就是有餡和無餡料之分,北方人的元宵好像喜歡包肉。不過話説回來,我倒還沒吃過不是甜味的湯圓呢!
比起上海的燈會啊,北京可是非常簡單呢。不過也沒關係,反正就是體驗。少爺說,元宵還可以在大雪中賞燈,看煙花,其實是非常浪漫且幸福的一件事了。後來我聽説啊,元宵節會下雪呢,其實是月亮上的嫦娥也在做元宵,誰知一個不小心就把元宵打翻了!元宵掉下來人間,就化成瑞雪啦。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