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字加油站:我們需要堅定的信念過生活,每天至少都需要點滴累積,來開始向前邁進。


     我有幸在912日參與了由心理輔導師陳如湘主持的一場團體動力工作坊。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由德裔心理學家提出,用以說明團體成員在團體內的一切互動歷程與行為現象,也是團體運作和發展的過程。“動力”意味著“影響力”、“主動的”、“動態的”。換句話說,“動力”意味著團員在團體內相互牽引的關係和運作。上了團體動力工作坊後,個人有了些粗淺的領悟和思考。
1.
我們都在群體和團體中生活或工作,總會面對一定程度的人際關係問題。通過當天團體動力內、外圈的交流方式,我有機會思考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也可以借此觀察他人如何看待我(或是“想像”他人如何看待我)。借由觀察他人或得到他人的評價後,進而鏡像自我,達到自我反思的效果。在內化了社會的規範後,省思自己是否能“超我”,進一步思考如何自我呈現、自我定位。我們都活在社會輿論與他人評價中,通過內、外圈的溝通模式,我們可以進一步反思——“我對自己的評價”與“他人對我的評價”是否有衝突,而當溝通不良或所謂的“誤會”產生時,我們又應該如何去面對與化解。
此外,個人覺得工作坊也可以影響成員的心理狀態。成員關聯了心理與思考的層面後,可能都會開始改變自身,其中包括自身的思考方式、自身的服務態度和自身的情緒處理等等。如果能因此在態度上產生自主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就能在人際互動、工作場合中有更不一樣的收穫。
2
上了團體動力工作坊之後,實際的幫助可以分為兩方面。第一、我們在工作團隊中總有溝通不良,甚至引起紛爭的時候,這是因為我們的“主觀性”太強,預設了太多自我的立場。透過團體動力工作坊,我們會驚覺,工作中個人的客觀態度越多,彼此間的積極性就越高。大家共事時,應該注重的是“我們需要”而並非“我需要”。這樣一來大家的配合性和積極性的意願會更高,工作的進展也會更順利。
另一個更重要的影響可以體現在教學工作上。在一個班級中,老師需要面對450個不一樣個性的學生,總有學生較為活躍,也有的不積極參與(甚至不配合)。當然,老師還會遇到課堂上氣氛不佳、學生參與度不夠的時刻。此時,老師可以修正自己如何組織和管理課堂的方法與態度,借此帶動學生參與決策以及群體內的合作氣氛。我們可以影響學生對課堂或活動的“參與”態度,以及對於“團體”與“領導者”不同的看法,讓所謂的“民主”概念可以在課堂上產生。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總有很多的機會在上課、學習和自我反思。我們要求學生態度正確,積極上進,那老師本身就更應該懷著開放的態度去接受和內化,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斷進步和改變的人。在網上看到很有意思的一段話,特摘錄:“如果我們本身不加以思索自己所猶豫的、渴望的,那麼無論我們談了多少場戀愛,去過多少個國家,或經歷多少重大事件。我們還是我們自己,沒有所謂的改變。”與你共勉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wai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