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論文糾結的時候,我喜歡上咖啡館,借此轉換環境,轉換心情,思緒也會跟著開闊。我的咖啡館情節,其實來自于Harry Potter的作家,J.K .Rowling。忘了何年何月,我從J.K的自傳里得知,她常上咖啡館寫小說,而寫成的小說就是後來家喻戶曉的《哈利波特》。不過,J.k上咖啡館寫小說並不是骨子裡的小資情調作祟,而是當年失婚的她太窮,到咖啡館去花上一杯咖啡的錢可以換來好幾個小時舒適寧靜的寫作環境。再者,她沒有上各式各樣的咖啡館,而是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願意收容只點一杯咖啡但會坐上一整天的她。反觀自己,有著最舒服的房間、偌大的書桌、清靜的環境,卻什麽也寫不出來。我常在想,刻苦的環境是否是磨練意志的必要條件?換句話說,在物質橫流慾望滿天飛的時代,要如何定下心來完成自身的目標,不也是一項很大的考驗?
我認為,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局限,都有其優勢與不完美的地方,我們能做的,就是善於把握每個當下吧!就正如,為論文一籌莫展的時候,就收一收書包,上咖啡館去聞一聞咖啡香吧!也是,另一種體悟。
在現今這個時代,咖啡館無疑影響了都市人的生活方式。飯後來杯咖啡、午休享受咖啡、三五知己上咖啡館談心、白領到咖啡館談生意……這種生活模式已經成為一種潮流。而大學區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的咖啡館,更是一種文化社區的空間延伸。咖啡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跟文學、藝術、音樂脫離不了關係?我想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吧!有研究指出,“1650年,英國最古老的大學牛津大學成立300多年後,在英國牛津地區出現了第一家終日瀰漫著香味的咖啡店。咖啡館開始與大學地區連為一體,成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社區的一部份。牛津的咖啡館經常能見到許多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教師、貴族們的身影。莎士比亞、狄更斯、勃朗特姐妹、葉芝、牛頓等都曾經駐留于咖啡館。咖啡館創造出來的自由而寬鬆的氛圍吸引了無數的學生,咖啡館里經常進行精彩的辯論與演講,那裡成為牛津的第二課堂。”(摘自胡小武《城市張力:咖啡館與生活方式的轉型》,第72頁)雖然中國的咖啡館文化還追不上西方的腳步,但復旦大學一帶也少不了各式各樣有特色的咖啡館。我去過的有幾家,如:夏朵德雷、哈娜咖啡館、雕刻時光、轉角102、夏朵、郁寇Ricco等,還有結合咖啡、書店和明信片的“概念書店”——貓的天空之城。這些風格、主題、功能各異的咖啡館,提供了大學生們更好的環境,或聊天,或讀書,或休閒,或談情。
或許是爲了營銷策略,這些所謂的咖啡館,並不只是單純“賣咖啡”。有些所謂的咖啡館,其實對我來說更像是餐廳,咖啡已不再是重點。我心目中的咖啡館,依然是小小的,飄溢著濃濃的咖啡香,可以賣些西式甜點,但主角絕對是咖啡。很多很多的書本,看出老闆的閱讀品味;耳邊傳來的音樂,得悉老闆對音樂的堅持;店裡的擺設,透露出老闆周遊列國的痕跡;味蕾的那口咖啡,夾雜著煮咖啡人的用心……(又開始發夢)這樣一家夢想中的咖啡館,其實我在馬來西亞遇見過。聽說台灣、日本、韓國有更多更多有心人開的美好咖啡館,我期待著一一尋訪。
目前我在上海,就讓我好好感受這裡的咖啡館文化吧!這一次,讓我們來“面對面”吧^_^!
老闆很專注地在牆上塗鴉,旁邊的女生圖案則是老闆娘畫的(應該是老闆娘吧?),非常好看。哎喲,怎麼都那麼有才華啊?我……我……在咖啡廳裡閑晃加拍照一小時後,我就專心看書去啦。欸,雖然間中還是有個朋友app聊天一下啦,你知道啦,工作不忘娛樂嘛~~~(怪不得一事無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