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早出晚歸的日子變成了一種習慣。我喜歡這種習慣,希望可以堅持下來,把訂下的目標一一完成。開始了煮豆漿的日子,每個早晨在廚房裡邊煮豆漿邊看天漸漸變亮邊拉筋的時刻很快樂。這樣展開一天,偷偷覺得自己很是熱愛生命。忙碌論文的日子,臨睡前也堅持讀點什麽課外書,以免自己跟社會脫節。這幾個晚上看的是陳文茜,喜歡她充滿人文氣息,犀利但不失溫柔的文筆。這世界看似那麼殘酷,但依然還有很多好人好事,值得我們去付出很多的愛與關懷。
午餐依然是去食堂吃,今天貪心多點了一樣菜,8元。一樣賣相不好,一樣吃得很開心。吃午飯的時候聽著陳奕迅的歌,心頭暖暖的,我真的好喜歡他的歌聲哦!因為論文和金錢問題,我放棄了7月到香港看他演唱會的計劃,坦白說心裡確實充滿遺憾。但就在這麼一個平凡的午後,不用花很多錢或坐飛機,我都可以邊吃飯邊聽他的歌……我只能說,幸福,有時候可以很簡單。
吃了飯依然習慣在校園逛逛,看到了為雅安籌款的小攤子,啊,我沒帶錢包在身上,明天再過來好了。
最近都在偷懶沒有去聽講座,但在是世界讀書日的今天,遇到這麼樣主題的一場講座,我想我沒有藉口不去。傅杰先生今天談的是《我們爲什麽讀文學?》,這個問題打從我念中文系以來就不停困擾著我。很多人說我念到了博士,是一個社會階層的精英,也是一個知識份子。但對於所謂的“知識份子”稱號,其實我是一點也扛不起來的。
我是研究宋代文學的,宋代因為政治“抑武揚文”的政策,社會產生了一大批很有文學知識的“文人士大夫”。也就是說,這批政治官員同時也是文人,他們精通四書五經,會寫詩歌散文甚至是小說,作為宋代社會階層的一個獨有的社會面貌。反觀今天,大部份的政治家都是不讀書的,他們是真正地在“為官”,因此我們在他們身上看不到更講究的“禮義廉恥”。所以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在想,何謂“知識份子”?我配當一個“知識份子”嗎?後來我在余英時先生的《士與中國文化》裡看到這麼一段文字:“根據西方學術界的一般理解,所謂‘知識份子’,除了獻身于專業工作以外(教師、新聞工作者、律師、藝術家等等),同時還必須深切地關懷著國家、社會以及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利害之事,而且這種關懷又必須是超越于個人(包括個人所屬的小團體)的私利之上的。” 哦,fine,知識份子不容易當。此刻我還想起了我被某人罵說我不回國投票是不愛國的現象。
我覺得所有的指責有需要被吸收、轉化和排除,所以我很認真地思考了,究竟作為別人眼中的高學歷者,其實我應該如何完善自我,進而努力地去做一個知識份子。但,天,這一點也不容易。我是否有辦法像托爾斯泰一樣,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堅持身體力行地回饋社會,不斷地跟自己過不去不停地自我反省,進而寫出那麼大塊頭的世界名著如《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至今還依然感動人心呢?我想我沒有辦法。讀著博士的當下我很明白,爲什麽外人總愛嘲笑博士就是不懂外面發生什麽事,只會帶著厚重的眼睛在研究不懂是什麽的書呆子……
因為要培養一項技能,要完成一個研究,你只能拋開一切心無旁騖地堅持。但你同時很清楚知道,你只是一個“腦力工作者”,你不是知識份子。對於這個世界,你瞭解得太少。
滿懷不愛國不關心世界的恐懼,背著只顧自己往上爬高處不勝寒的罪名,我偷閒去聽了傅杰的《我們爲什麽讀文學》。說到底,我也是爲了一己私利,想通過講座找到一點什麽答案好讓自己再自私地義無反顧地往下走而已。但我想,喜歡讀文學的人還是有一樣好處的,因為即便此刻生活的世界再小,你還是有辦法通過看書去窺探外面的大世界,你還是有辦法通過小說去瞭解人性,體會人世間的真善美或愛恨情仇。我們爲什麽讀文學?讓我綜合傅杰先生的觀點與你分享:
1.爲了反省我們的人生——沒有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
生活經驗的多並不足以讓你了不起:你去過50多個國家,但也許你能真正深入瞭解的只有兩三個。你做過很多很多份工作,但真正精通的手藝可能沒有。你結過很多次婚又離過婚,但這也不代表你懂什麽是愛。好的文學可以幫你打開一扇窗,可以告訴你哪些生活可能是好的,哪些感情可能是真的。
2.文學幫助我們認識社會。
文學有哲學或歷史所不能代替的地位,好的作家可以用精煉的文筆描繪出社會現象。這裡的例子有魯迅、龍應台和法國小說家巴爾紮克。從這些好的文章中,我們可以不斷地反思,究竟個人可以對社會道德承擔什麽和多少的力量?
3.文學可以豐富我們的心靈
契科夫說過:“閒散的生活是不乾淨和不道德的”。也就是說,只有你可以允許你自己閒散。傅杰先生在這裡提出了“趨同化”和“暴利化”,說互聯網的年代,我們都做著一樣的事情、聽著一樣的流行歌曲。而文學在更大的層面可以豐富、滋養我們,感化我們的內心。
我們怎麼去讀文學?
1.要有被感動的願望——我們總是太忙,很容易被現實擊垮
——每天抽出半小時去讀書,如此堅持下來閱讀的愛好就養成了。
——人在年輕的時候,哪怕被騙,都需要去相信點什麽
2.要有被感動的能力
——文學藝術感染是可以培養的。
1.調動生活的經歷,在某個階段看比較能觸動自己的東西
2.參考別人的感覺,體會自己沒有過的感覺。
3,閱讀好的文學批評,讓你可以更瞭解某部作品
以上只是很小一部份的結論,兩個小時的講座,寫了4-5頁的筆記,抱歉我沒有辦法把傅杰先生的字字珠璣都整理下來。也許我同意他說的,就算此刻你看到這些文字,甚至聽到這個主題,如果你沒有我現在的生活經歷,也許你也不會被觸動。整場講座停下來,有一句話是最觸動我的——有時候讀中文系是對文學最大的扼殺,因為研究就要分析,但對一件事情技術化後你可能就對它沒有感覺了。
我依然很感恩在這麼個時候聽了一場對我很有幫助的講座。我依然熱愛文學,文學是幫助我抵抗心靈腐蝕的最好工具。而我依然堅信,訓練跟教育是兩回事,我想堅持的是教育。
今日進度:1885字(嗚,不到兩千)
距離完成時間:38天
我覺得所有的指責有需要被吸收、轉化和排除,所以我很認真地思考了,究竟作為別人眼中的高學歷者,其實我應該如何完善自我,進而努力地去做一個知識份子。但,天,這一點也不容易。我是否有辦法像托爾斯泰一樣,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堅持身體力行地回饋社會,不斷地跟自己過不去不停地自我反省,進而寫出那麼大塊頭的世界名著如《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至今還依然感動人心呢?我想我沒有辦法。讀著博士的當下我很明白,爲什麽外人總愛嘲笑博士就是不懂外面發生什麽事,只會帶著厚重的眼睛在研究不懂是什麽的書呆子……
因為要培養一項技能,要完成一個研究,你只能拋開一切心無旁騖地堅持。但你同時很清楚知道,你只是一個“腦力工作者”,你不是知識份子。對於這個世界,你瞭解得太少。
滿懷不愛國不關心世界的恐懼,背著只顧自己往上爬高處不勝寒的罪名,我偷閒去聽了傅杰的《我們爲什麽讀文學》。說到底,我也是爲了一己私利,想通過講座找到一點什麽答案好讓自己再自私地義無反顧地往下走而已。但我想,喜歡讀文學的人還是有一樣好處的,因為即便此刻生活的世界再小,你還是有辦法通過看書去窺探外面的大世界,你還是有辦法通過小說去瞭解人性,體會人世間的真善美或愛恨情仇。我們爲什麽讀文學?讓我綜合傅杰先生的觀點與你分享:
1.爲了反省我們的人生——沒有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
生活經驗的多並不足以讓你了不起:你去過50多個國家,但也許你能真正深入瞭解的只有兩三個。你做過很多很多份工作,但真正精通的手藝可能沒有。你結過很多次婚又離過婚,但這也不代表你懂什麽是愛。好的文學可以幫你打開一扇窗,可以告訴你哪些生活可能是好的,哪些感情可能是真的。
2.文學幫助我們認識社會。
文學有哲學或歷史所不能代替的地位,好的作家可以用精煉的文筆描繪出社會現象。這裡的例子有魯迅、龍應台和法國小說家巴爾紮克。從這些好的文章中,我們可以不斷地反思,究竟個人可以對社會道德承擔什麽和多少的力量?
3.文學可以豐富我們的心靈
契科夫說過:“閒散的生活是不乾淨和不道德的”。也就是說,只有你可以允許你自己閒散。傅杰先生在這裡提出了“趨同化”和“暴利化”,說互聯網的年代,我們都做著一樣的事情、聽著一樣的流行歌曲。而文學在更大的層面可以豐富、滋養我們,感化我們的內心。
我們怎麼去讀文學?
1.要有被感動的願望——我們總是太忙,很容易被現實擊垮
——每天抽出半小時去讀書,如此堅持下來閱讀的愛好就養成了。
——人在年輕的時候,哪怕被騙,都需要去相信點什麽
2.要有被感動的能力
——文學藝術感染是可以培養的。
1.調動生活的經歷,在某個階段看比較能觸動自己的東西
2.參考別人的感覺,體會自己沒有過的感覺。
3,閱讀好的文學批評,讓你可以更瞭解某部作品
以上只是很小一部份的結論,兩個小時的講座,寫了4-5頁的筆記,抱歉我沒有辦法把傅杰先生的字字珠璣都整理下來。也許我同意他說的,就算此刻你看到這些文字,甚至聽到這個主題,如果你沒有我現在的生活經歷,也許你也不會被觸動。整場講座停下來,有一句話是最觸動我的——有時候讀中文系是對文學最大的扼殺,因為研究就要分析,但對一件事情技術化後你可能就對它沒有感覺了。
我依然很感恩在這麼個時候聽了一場對我很有幫助的講座。我依然熱愛文學,文學是幫助我抵抗心靈腐蝕的最好工具。而我依然堅信,訓練跟教育是兩回事,我想堅持的是教育。
今日進度:1885字(嗚,不到兩千)
距離完成時間:38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